时间:2017/10/24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北丁灼见专栏作者

老爸,那儿有没有火炕,烧得热不热?

老爸,那儿有没有金庸小说可以看?郭靖的大丫头有没有惹您生气?

老爸,今晚喝两口不?东北的小烧不上头。

老爸,想吃黏米饼子不?现在这可是稀罕物……

又是一年父亲节,泪眼模糊中,老爸从记忆的深处走来,一路坎坷一路颠簸,一路风雨一路悲歌。

相对历史,每个人都太渺小太渺小。但当历史的镜头投射到一个普通人的身上,那个普通人就变得不普通了。

那个普通人,就是我们的父亲。

一、-,民国时期,父亲1-10岁

历史大背景

年10月,武昌起义打响,辛亥革命爆发,翌年清帝宣布退位,中华民国成立。

年5月,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。

年7月,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。

年11月,华盛顿会议召开,帝国主义重新瓜分远东殖民地。

年6月,张作霖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,翌年6月,被日军炸死。

年12月,张学良“改旗易帜”,东北并入中央政府。

年9月18日,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,日军占领东北全境。

九一八事变纪念碑

干涩的北风肆虐地吹过这片贫瘠的土地,西来的风沙、连年的战乱、土壤的盐碱、冬季的酷寒,让这片土地地力贫弱。稍微有点机会的家族,都早已在几代之前搬离这里,留下大片大片待耕的荒地。

年鸦片战争之后,清王室日渐衰败,已经无法应对黄河中下游区域的连年灾荒。大批受灾的农民为了活命,不顾清王室的“关禁”禁令,冒着被严惩的危险,“闯”入东北,史称“闯关东”。我的曾祖一家,祖籍山东,在这次人口迁移中逃荒到了这片土地——辽宁省昌图县曲家店。

外省人初到这里,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开垦荒地,重建家园,谈何容易——这里的风沙像刀子一样打在脸上,这里的冬天像冰窟一样难熬,这里的河水像碱水一样咸涩,这里的土地像丘陵一样多沙。但又能如何呢?起码这里还有微薄的收成,还有渺茫的希望,还有活命的可能。

生活还要继续。

曲家店地处辽吉蒙三省交界处,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三不管地带。这里常年匪患横行,蒙古人的马队,汉人的胡子(土匪),满人的地痞恶棍,时不时光顾这片本已一贫如洗的土地,让“闯关东”的曾祖一家更是雪上加霜,难以为继。

同在苦难岁月里艰辛度日的,不仅仅是“闯关东”的曾祖一家,本地人也好不到哪儿去。曾祖结识了一位本地村民,也是在这片盐碱地里艰难的刨着生存的希望,而让这个本地村民最为痛苦的,还有另外一重致命的打击——无后。

在落后愚昧的中国旧时,无后是件大事,这关系到家族香火的传递,也关系到死后的养老送终。同样的困苦遭遇,让曾祖心里异常同情这个患难兄弟,思前想后,他把自己的儿子(我的爷爷)过继到了这家,成为这家唯一的孩子。

年11月10日(辛酉年十月十一),我的父亲出生了,这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,虽然贫困的日子让这个家庭迷茫无助,但新生儿的降临,还是给那个寒门苦户,带来了些许的欢乐和希望。

虽然父亲晚年很少说起他十岁之前的事情,但我相信,那可能是我的父亲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——无忧无虑,无牵无挂,不知道生活的艰难,只有童年的追逐欢笑。春天,他可能用柳枝做成柳笛在田间吹响;夏天,他可能和小伙伴们光着身子跳进招苏台河嬉戏;秋天,他可能拿着叶梗和小伙伴们“扛老根儿”;冬天,他可能坐着雪爬犁在冰天雪地里穿行。

然而,就在父亲十岁那年,恬静而简单的生活被打乱了。日军的铁蹄在一夜之间,席卷了东北三省,年9月18日,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,父亲一家和千百万东北的父老乡亲,陷入了连年战火的无尽深渊。

二、-,抗日战争时期,父亲10-24岁

历史大背景

年9月18日,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,日军旋即占领东北全境。

年3月,日本挟持清室废帝溥仪在长春成立“伪满洲国”傀儡政权。

年7月7日,“卢沟桥事变”爆发,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。

年12月,南京大屠杀,中国百姓死亡30余万。

年12月,日本“偷袭珍珠港”,美国对日宣战。

年8月8日,苏联对日宣战。

年8月15日,日本裕仁天皇发表《终战诏书》,宣布投降。

南京大屠杀纪念馆

我们常说“八年抗战”,对于东北地区而言,实为“十四年抗战”。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岁月里,双辽河水,都流淌着中国人的鲜血。“九一八”事变之后,中国东北的百姓,落入了日本关东军和“伪满政权”的两只“魔爪”之下。

在日军占领期间,中国人在日本人眼中是“劣等民族”,日本人强征东北的矿产、木材和粮食,甚至把大米和铁器等都列为“战争物资”,不允许中国人吃自己耕种的大米,否则格杀勿论。我的母亲后来回忆说,她的大哥因为吃了米饭被日军发现,被活活用刺刀刺死。

而一些先前的地痞无赖们则纷纷投入日军操纵的“伪满政权”,做起了“汉奸”和狗腿子。他们横行乡里,凌虐百姓,推行日本侵略者的“皇民主义”,令东北百姓苦不堪言。

在战火和苦难中,父亲慢慢长大,“九一八事变”那年,父亲十岁。家境的贫苦和战乱的年代,让他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,但在寡言少语、吃苦耐劳的外表下,深藏着他缜密而冷静沉稳的心。陆陆续续,家里又有了大妹、大弟和二弟,作为家里的长子,父亲没可能读书识字。他的选择只有一个,快快长大,有个健壮的身体,为家里分担生活的负担。

年,七七事变爆发,父亲十六岁。命运在他面前出了道选择题:外出谋生?在兵荒马乱的年月,这显然是个有去无回的选择。入伍当“兵”?当时家门口几乎每天都会过“队伍”,他们或是江北的“胡子”(土匪),或是东山的“溜子”(马匪),或是伪满的“警察”,间或有抗联的军队。

但普通的老百姓,根本分不清哪支队伍是谁的人,也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贼。“队伍”来了就抓人当“兵”,成年的男子,基本都跟着某个队伍走了。直觉告诉父亲,这家不能再呆了,再呆下去,16岁的半大小子,说不定哪天就被“胡子”抓去做了土匪。他是家里的长子,肩负着家庭的重任,绝对不能当“胡子”给全家引来麻烦。

外出谋生和入伍当“兵”都不能选择,那就只有第三条路了——给富家富户“扛大活”。“扛大活”是东北土话,就是打长工的意思,长工住到富家富户家里,吃住在人家,干所有的脏活累活。但很安全,过往的队伍,不会轻易抓富家富户的下人,他们图的是富家的财,只要富家懂事花钱犒军,胡子们就不会抢夺他家的人。二是离家近,对家里也有个照应。十六岁的父亲,就这么成了富户的长工。

后来父亲回忆说,十六岁啊,个子还没长高,大人用的扁担他用不了,这家特意给他做了个小扁担,用来挑水。后来富户家里养了几头猪,父亲又成了“放猪娃”。再后来,富户家看他心灵手巧,问他“能做饭不?”父亲平时看过厨子们做饭,他在旁边默默地观察,就直接回答,“能做,我会做。”就这样,父亲不再做体力活,为富户一家做起了厨师……

每当我想起父亲讲述的这些往事,眼前仿佛看见一个十六岁男孩劳碌的身影。为了家里的生计,他劈柴挑水,放猪喂马,做饭炒菜样样都干。吃苦耐劳的性格加上心灵手巧的禀赋,让富户很喜欢这个沉默寡言的少年。他开始为家里赚来基本的生活必需。父亲回忆说,“那时候给人家做一年工,可以换来两个银元,平时还有点赏钱,自己还吃住在富户家,农忙时还能回家帮家里干农活。那时候的银元啊很值钱,五块大洋就可以买头牛,十块大洋就能开一个不错的小饭馆了。”

如果日子就这么过去,父亲还可以慢慢地长大,也许他的内心就只是那么个朴素的梦想,多干几年,给家里添头牛,或者再赚点钱,去城里开个小饭馆。他要和爷爷一起,撑起这个家,让家里的人有饭吃,让弟弟妹妹们有书读。

然而难料的世事打碎了少年的美梦,灾难和变故还是降临到他的头上。

富户家破落了,具体原因父亲没和我说。在那乱世,原因无外乎几个,可能得罪了某“溜子”“胡子”没给“劳军钱”;可能得罪了伪满“警察“或者日本人;可能家里出了“败家子”抽了大烟或者闯了大祸……在动荡不安的年月里,一个富家的败落根本不是什么稀奇的新闻,也许一夜之间,就能人财两空。

回到家里不久的父亲,又遇晴天霹雳——他的父亲失踪了!对于那个危如累卵的家来说,男人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,爷爷的失踪,让这个家庭走到濒临崩溃的边缘!

关于爷爷失踪这件事,父亲很少说起,我知道那是他心头不愿触碰的伤疤。就像我爱着我的父亲,他一样也爱着他的父亲。他曾经盼望着凭着自己的努力给爷爷买来一头牛,也曾经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开个小饭馆,让爷爷奶奶过上安稳的生活。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,就在一切还没实现的时候,天塌了!

但是父亲还是透露了一些信息。一次小酒之后父亲给我讲故事说,“他(指爷爷)啊,可能是被“队伍”抓去当兵了,他走了以后,你二叔想他,街上一有“过队伍”的时候,就站在门口喊“爸爸”,差点没让你奶奶把他打死。”

我明白了,这就是父亲心里那道不愿触碰的疤。他不爱提起,但无法回避。在兵荒马乱的年月,一个人的失踪,说不上什么新鲜事。但不知道他是跟着哪支“队伍”走的?是杨靖宇的队伍?还是王德林的队伍?不知道,从他走后,也没有任何消息回到家里。在父亲的心中,他相信爷爷是跟着抗日的队伍走的,无论是共产党的抗联游击队,还是国民党的抗日救国军,只要打鬼子,死得就不冤。但他不敢说,尤其是经历了“文革”之后,父亲变得更加谨慎。

生活还要继续。

奶奶是个要强的女人,爷爷失踪之后,她独立地撑着这个家。这时候的父亲已经长到二十岁,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他的肩上,母亲、妹妹和弟弟,是他全部的牵挂和责任。除了帮家里打理那几亩农田,这个时候的父亲,学会了“打铁”。

“打铁”就是做铁匠,父亲发现,虽在乱世,但家家少不了刀斧犁耙,少不了铁桶铁盆,为了防身,很多人还买刀买剑,以防不测。父亲回忆说,这个生意好啊,赚钱很多。但打铁不能在镇子里打,太招风,他去了与曲家店一水之隔的村子——赵家窝棚去叮叮当当。晚年的他还曾自豪的说:“我还做过七节鞭,缠在腰里,防身用。”

七节鞭是软兵器,在武术里是最难练的科目。父亲何时学的武术他没说,儿时的我还见过他打拳踢腿。一招一式,举手投足,很有功底。也许正是因为常年的劳作和武术的根基,才能让他历经一生磨难还能健康长寿吧。

三、-,解放战争时期,父亲24-28岁

历史大背景

年9月3日,历时十四年,中国抗日战争结束。

年10月,《双十协定》签署,不久爆发国共内战。

年4月,“四平战役”打响,国共双方历时月余“四战四平”,双方各有万余死伤。

年10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,锦州铁路局随即成立。

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

四平战役纪念群雕

苦难的十四年终于过去了,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中国。父亲一家和全中国的百姓一样,结束了在恐惧中度日。庆祝“光复”的秧歌队伍遍及大街小巷,在行进的行列中,就有父亲的身影。他能做秧歌队的“龙头”,带着队伍“穿花”“盘桩”“摆尾”;他能敲起欢快的锣鼓,让人群跟着他的节奏舞蹈;他能吹起悦人的唢呐,那畅快淋漓的声音直穿云霄。

而24岁的父亲,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娘,对于这个从小饱经风霜、历经磨难的东北汉子,那一年的那一天,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。然而命运似乎成心要和他做对,就在父亲成婚的第二年,他的妻子因为缺医少药得了产后疾病(俗称“产后风”)不久死去,而新生儿因为没有母亲呵护不久也患病死去。父亲,只做了一年幸福的丈夫和短短几天幸福的爸爸,就又重回单身。留给他的,是那对苦命母子的荒冢孤坟。

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的人间悲剧?!命运你还要怎样戏弄可怜的父亲?!转过身,父亲看到他的母亲,他的弟弟妹妹,生活还要继续,还要继续……

年初,父亲的家门前走过一支特殊的“队伍”,从秦皇岛登陆的国民党军,从苏联红军手中取得沈阳防务之后,相继占领了抚顺铁岭,向坚守在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扑去。路过曲家店,父亲被抓成民夫,负责抓民夫的国民党士兵端着枪对着父亲问“你会干啥?”父亲答“会做饭”“好!你就做伙夫!”。后来我问父亲为啥这样答,父亲说,如果我说什么都不会,就直接派到前线打仗去了。在枪口下,父亲用他的机智救了自己,成了一名“役民伙夫”。

多年以后我曾顽皮地问父亲,“你咋不在国民党兵的饭里面下点毒药?”父亲正色道:“哪里搞毒药去,再说,那时候也没文化,谁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?”当时我不以为然,后来长大了,想起这句话,其实很在理。

“我们进兵营,都要洗澡洗手,手要干净,衣服不能穿自己的,要穿军队发的,干活的时候,都有人端着枪看着我们,怕你给大兵的饭菜里放东西。我亲眼看见一个伙夫,擤了鼻涕没洗手去和面,直接被拉出去枪毙了。那时候的人命啊,哎!不值钱……”回忆这段历史,父亲表情凝重。

“不过这段时间,我学会了手工做豆腐。”父亲好学,无时无刻不在琢磨,这个秉性他保持了一辈子。

战争是无情的,尽管父亲只是一个役工,但他亲眼目睹了成片成片的士兵倒下,目睹了受伤的士兵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,目睹了被围在城里的民主联军顽强抵抗的意志,目睹了国民党军官在攻城的紧要关头花天酒地的做派。他后来回忆说,就是这次经历,让他觉得这个国家的未来,姓共不姓蒋。

“四平战役”结束之后,父亲从管理松懈的兵营中跑回了老家。尽管这里距家只有40公里,但他一路胆战心惊不停地回头,他不想再看见那战争的场面,不想再在枪口下过活。家里,还有他的母亲和弟弟妹妹。

生活还要继续。

年10月,锦州解放,中共锦州铁路局成立,到辽宁各地招募铁路工人。此时父亲的家里,大妹已经出嫁,二弟已经成家,三弟、小妹和老弟已经长大,可以帮奶奶操持农活打理家务。父亲应招成了锦州铁路局的工人,这是父亲第一份稳定的工作。他的这份工作,将给他带来幸福的家庭和满堂的子孙,并让他从此不再颠沛流离,过上相对舒坦的日子。

父亲在锦州铁路局的工作是巡路工,现在我们也能经常看见这个工种的铁路工人,穿着黄马甲,手里拿着小锤子,一路走,一路敲,是铁路工作最基层的工作,也是保障铁路安全最重要的工作。

父亲负责的工区是四平到双辽之间的八面城区段,每次路过老家,都能回家看看。在曲家店西北的13公里处,有个傅家镇。一次父亲巡路经过这里,感到口渴,就走下路基来到路旁的一户人家,看这家门面规整,院子阔大,想去讨口水喝。敲敲门,一位婆婆开门出来。

喝完水,父亲很有礼貌地道谢,婆婆感觉这小伙不错,懂礼貌,话不多但很有心,人很和善,就和他攀谈起来。父亲简单说了家里的情况,就告辞而去。

婆婆转身回屋,对自己刚满18岁的女儿说:“四丫头,刚才讨水喝的那个小伙儿,我看人不错,家是曲家店的,离咱们家也不远,小伙子稳当,是个善人,还有固定的铁路工作。就是……他有过一房媳妇,产后风死了,年龄比你大十岁……”

那时候的婚姻,基本上就是父母之命。在外婆的极力主张下,年春,父亲母亲走到了一起,他们的婚姻与共和国同龄。

四、-,建国初期,父亲28-45岁

历史大背景

年,新中国成立。

年,全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,运动高潮至50年代末期。

年,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,中国全面进入建设时代。

年,吉林省森林工业管理局成立,面向黑吉辽三省招募森林工人。

年,人民公社运动展开。

年,三年困难时期开始,至年全国意外死亡几千万人。

年,文化大革命爆发。

开国大典

解放后的东北,在一片废墟中孕育着生机。虽然经历了日本关东军、伪满伪军、土匪胡子、国民党军和苏联红军的轮番洗劫,东北这块沧桑的土地,还是顽强地开始了新的征程。重获自由和独立的人民,发自内心地去拥抱这来之不易的生活。

同样,经历过战火,饱尝过失去亲人痛苦的父亲,对比小自己十岁的母亲,也倍加疼爱和呵护。尽管母亲时不时会有一些“大小姐”的脾气……

母亲的“大小姐”脾气是从小养成的。外婆家在当地,是个很富足的家庭。如果不是因为我的三姨参加了东北民主政府的妇联组织,在解放初期定成份的时候,外婆家肯定是要划为地主的。

我曾经去过外婆家,那已经是在年了。外婆家经过土改和公私合营的冲击,家产已经比解放前少了很多,但就那次去,我还是对外婆家的房子院子,有很深的印象。

这是一个在农村很少能见到的大院,很规整有格局。进门是一排五间的石草混合房,房子面南背北,房前是一大片自家的菜圃,中间围着一口石沿的水井,四周是整齐的田垄,种着黄瓜、西红柿和青椒等青菜。房后有几棵果树,再后面是当地肉联厂砌的红砖墙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屋里搭毛巾的横杆上,随便地就挂着几串铜钱,二舅没事就让铜钱串互相撞出声音,逗我开心。

二舅还曾指着房后的围墙对我说:“那块肉联厂的地皮,原来都是咱家的,有现在这院子两个大,公私合营被他们占去了。土改的时候,咱家的棵果树和好几垧水浇地也给划走了,咱们家的七套马车,就给我留下了一套。哎!没办法啊。”

那个时代,这是一个富裕的家族,母亲还是家里的最小的女儿,娇宠疼爱自不必说。母亲从小锦衣玉食的生活,与贫苦出身历经苦难的父亲相比,落差太大。但外婆一家看重的,不是父亲的家庭背景,只是因为父亲的为人和品行,才放心地把宝贝闺女嫁给他。

新婚后的小夫妻恩爱幸福,大哥大姐二姐相继在50年、51年和54年出生。二舅家没孩子,我的大哥从小就放在外婆家(二舅家)的大院里成长,那里,有他无数童年美好的回忆。

三个孩子出生了,父亲却犯愁了。从小娇嫩的母亲,是无法出去做工的,家里一家老小五口人,再加上自己家的母亲弟弟妹妹,父亲身上的担子啊,可想而知。

做铁路巡路工,薪水不高,养家糊口很难。恰在此时,年吉林省森林工业管理局成立,面向东三省招募森林工人,薪水是铁路局的好几倍,父亲第一个就报了名。

从辽宁昌图,到吉林延边,这段路我在上大学和工作后不止一次地走过。因为地势险峻,这条铁路从年建成,基本就没什么太大的变化。我试图去揣测母亲抱着两个女儿离开家乡时候的心情,也试图还原父亲是用怎样的话语说服母亲离开故乡,我最终还是想到了父亲常说的那句话——

生活,还要继续。

60年前,父亲的爷爷,挑着担子,携妻带子,九死一生地从山东闯到关外。60年后的父亲,怀着同样的目的同样的心境,带着妻子女儿,从辽宁北部来到吉林东部。每当我想起那一幕,耳畔总能想起那首经典的老歌:“为了生活,人们四处奔波……”

年,父亲来位于长白山脚下的吉林森工林业局。在填写履历的时候,他没敢说自己曾经是锦州铁路局的巡路员。这个年仅33岁的汉子,身上隐藏着太多的故事,无法在一张小小的履历表里说得清。所以他只简单地写了一段话:年出生,至年在家务农。正是这句他想要说清楚的履历,却在后来为他带来了无穷的麻烦,甚至差点身陷囹圄。

初到林业局的父亲,象马儿回到了草原。他觉得,这里是他的广阔天地,他将大有作为。他打过铁,被分到机械修理厂,做烘炉锻造工,在那个小小的工厂里,父亲的心灵手巧,勤于思考,乐于学习有了施展的舞台。从锻造干起,到车钳铆焊样样精通,他在单位有了个绰号——“万能”,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都忘记了他的名字,直接叫他“万能”。

初创的森林工业异常艰苦,传统的林业工人使用弯把锯、牛马套等原始生产工具,在长白山林区开始了“我为祖国献栋梁”的林业创业。

当时在林区有这样的歌谣:“木刻楞(林区住宅,以木材做砖外敷粘土),草泥拉(林区住宅,以韧性野草挂住粘土编成辫子垒砌房屋),三年五载就搬家”。描写的是林区工人生活的场景。他们踏入一片原始森林,就开始在附近安家,妻儿老小都带上。采伐几年后,近路好采的木材采完了,就换个地方,如此循环。我能数到的父亲母亲的家,在那个林业局里,就换了五次。从一个深山老林到另一个深山老林,在迁徙的过程中,我的三姐出生了。

“火烤胸前暖,风吹背后寒”,那是用生命去开创的共和国事业啊。今天我们欣赏人民大会堂的壮美,品味北京饭店的舒适,这背后,就藏着千百万林业工人的鲜血和汗水。伴随着“顺山倒喽”、“哈腰挂呦”的林工号子,他们放倒了树木,也放倒了自己青春和身躯。有的落下了风湿病,有的伤残了身躯,有的甚至将自己的生命,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广袤的山林。

在工作的间歇,父亲参加了“扫盲夜校”开始学习文化知识。他开始学着识字读书。到了晚年,他最爱的一件事,就是捧着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,看个没够……

也许是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已是不惑之年的父亲吧。那场席卷全国的三年困难时期,因为远在林区,自给自足的封闭环境,父亲母亲和我的哥哥姐姐们,竟然躲过了那场“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饥荒”。当然,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水果、蔬菜、粮食和肉类肯定是不够的,但是父亲有他的办法。他先是在场区附近垦荒了几亩“自留地”,种上大豆玉米土豆和一些蔬菜。在工余时间,他还凭着在四平期间见过的枪支,制作了一把猎枪。带上它,父亲经常出去“溜山”。每次回来的时候,他的背筐里,有山葡萄、酸枣子、蘑菇、木耳等各种山珍,运气好还会有只野兔。一家几口,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。

年,奶奶去世,父亲回去奔丧,分家产的时候,他什么都没要。只从家里带走了两块已是古董的大洋。也许,他想起了自己16岁开始“扛大活”的日子,一年的薪水——两块大洋。

年,父亲光荣入党。被评为吉林省森工系统先进工作者,林业局“五一”劳动模范。

五、-十年浩劫时期,父亲45-55岁

历史大背景

年5月16日,“五一六”通知发布,“文化大革命”爆发。

年10月6日,粉碎四人帮,文革结束。

庆祝粉碎“四人帮”的游行队伍

在那个人性寂灭的时代里,没有什么人,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躲开那场政治风暴。“万能”同志履历表上关于解放前的简单一句话,在文革中首先被“又红又专”的红卫兵们质疑。加上他的心灵手巧,学啥像啥,干啥会啥,很多造反派突然觉得这个“万能”不简单。

他一定隐藏了什么秘密……

在那个时代,一个车钳铆焊样样精通,会做猎枪,会组装收音机,喜欢听京剧,会做美味佳肴,会读书识字,会武术,会扭秧歌打鼓……被大家认为“万能”的人,他自己却说从出生到建国,只是在家里务农,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。

于是就有了可笑的一幕,革委会首先找父亲问,你是不是国民党潜伏的特务啊?然后红卫兵每天晚上,轮流安排人员到我家房前屋后监视,甚至选派工作组远赴辽宁昌图,去调查我父亲的身世和经历……

年春节,我回吉林看望发小的父亲。他和我讲起当年去辽宁外调我父亲的情景。“你老家那的水呦,苦咸苦咸的,别说喝,刷个牙嘴里都难受半天。我们去的时候冷,你们那里家家都生个小火盆,也没有炭,烧一会就灭了,给我冻感冒了,赶紧调查调查就回来了,能有什么事啊?都是贫苦农民。”

我笑笑问:“你们知道他曾经给国民党兵做过饭吗?你们知道他曾经在解放前是铁路工人吗?”

“啊!……这个……不知道,没调查出来,幸亏没调查出来,这要是调查出来了,事可就大了。起码是帮助国民党啊,对组织隐藏历史啊。会坐牢的,肯定会。”发小的父亲连声说。

历史,有时就是这么荒唐,那些原有的篇目,却偏偏得以隐藏。命运,有时候就是这么乖张,在不应该挫折的时候屡屡挖坑,在可以致命一击的时候,却悄悄的开了扇后窗。

在被监视被隔离被调查的日子里,父亲的“革命热情”仿佛也被浇灭了,他不明白,一个贫苦家庭走出的贫苦孩子,就因为自己多了一份勤奋和思索,怎么就成了革命的对立面了呢?好在,在父亲消沉的那段时间,一个生命,我,诞生了。

年,我出生,那一年,父亲50岁,母亲40岁。

老儿子的出生,让他在那段清冷的时间里有了感情的寄托。猎枪被收走了,家里的书也翻过了,祖宗八代都被调查个底朝天,但他还有希望尚存,还有新的生命,还有奋斗的动力和勇气。

我在儿时最快乐的事,就是坐在爸爸的肩膀上,他扛着我,从家走到场部,再到俱乐部,再到商店,再到幼儿园……

老爸,多想,回到过去,让您驮着我,看看这,瞧瞧那。

六、-6,改革开放时期,父亲55-85岁

历史大背景

年,文革结束。

年,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。

年,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,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。

年,香港回归祖国,年澳门回归。

1年,中国加入WTO。

1年,北京申办奥运成功。

3年,振兴东北地区工业基地战略提出。

4年,保护私有财产入宪。

5年,实行了0年的农业税废止。

6年,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。

邓小平南巡

父亲的故事还没讲完,在改革开放之后,这个中国百年命运投影下的普通中国老人,还有精彩的故事。

年,我家随着林场搬迁到新场。也许是意识到过去采伐了太多的树木吧,父亲特地在新家的周围,密密匝匝地种了好多树。

年,父亲年满60周岁,光荣退休。

退休之后的父亲,也是个闲不住的老人。这时候,大哥家的侄子——他的大孙子接到家里来了。哥哥姐姐们成家的成家,工作的工作,家里就剩下父母,我和侄子四口人,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“老儿子,大孙子,老头儿老太太的命根子”。父亲享受着一生拼搏奋斗换来的“天伦之乐”,但他还有更乐的事情要做。

那个时代,是没有麻将可以买到的,老人家找来杨木,锯成木条,再锯成一块一块相同大小,然后自己做磨具,筒子的圈,条子的条,万字的字,他都一一做好,然后刻在木块上,再把刻好的木块放在桐油漆里过一遍油漆。——他居然自己做出一套麻将牌出来。

这是我人生中看到的第一副麻将牌。每到晚上,家里总有父亲约来的朋友打上几圈。他们不赢钱,父亲用废电线,做成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筹码,分别代表一个、五个、十个、二十个。老人们玩得那叫一个开心。那个时候,我每天早晨的第一句话是问父亲:昨晚谁赢了?

母亲富家大小姐的基因传承也在沉寂了30多年后,再次显露出来。她居然也会玩,而且玩的非常好,她还会玩纸牌,就是一种类似扑克牌的麻将,在母亲的帮助下,父亲还做过一套用纸板做成的纸牌。

但母亲的家族遗传基因远远不止在玩上。年的一个晚上,母亲对父亲说,我想在咱们这儿开个小卖店。这句话雷倒了父亲,虽然粉碎了四人帮,可当时的思想还都很保守,谁敢开一个和国营商店竞争的小卖店啊?那可是资本主义的尾巴,父亲坚决不同意,母亲坚决想开,老两口为这吵了一晚上,最终不了了之。

之后不久,母亲的遗传基因再次“爆发”,向父亲提出:“你年轻的时候做过豆腐,咱们家做豆腐卖吧。”父亲还要抵制,母亲看来早已想好,“当初说小卖店你不让,做豆腐你还不敢?四人帮都粉碎了,文革那一套都不用了,你怕啥?小卖店是倒买倒卖也就算了,咱做豆腐是诚实劳动,有啥不敢的?”

在母亲的“鼎力支持”下,父亲的豆腐店就这么开张了。在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林场里,这是第一个个体经营,在当时是个爆炸性的新闻。在后来读高中的时候,我还写了篇作文就叫《爸爸的豆腐店》。

母亲的商业眼光似乎真是遗传和天生的。父亲的豆腐店生意超好,没竞争,便宜卫生实惠,解决了林场的副食品问题。每到春夏交替没有青菜的季节,或是快要过年家家要吃“冻豆腐”的时候,父亲更是忙得不可开交,但他乐在其中。这样的忙碌对爸爸已经习以为常,这一生,他就是这么忙过来的。他心里真正高兴的是,他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赚钱而不怕被扣帽子了,这是他一生中都追求的梦想。

这个时候,他也许想起曾经答应给爷爷买的牛,和没有开起来的小饭馆……

再后来,我们一家搬到了林业局。父亲依旧做他的豆腐,靠着做豆腐赚的钱,家里盖起了新房。可就在新房刚刚搬进去的一年,母亲检查出肺癌晚期,不久撒手人寰。

这对晚年的父亲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。那个令他时而娇宠,时而顺从,时而拌嘴,时而反抗的女人,那个陪着他背井离乡的女人,那个给他生儿育女的女人,那个陪他受苦受难的女人,那个为他放下身段吞下心酸的女人,那个最终帮他实现了小康梦想的女人,在新房子刚刚盖好后不久,悄悄地走了。

母亲出殡那天,父亲没有去。三天圆坟的时候,他跟我们一起上山,指着大哥精心挑选的母亲的坟地,笑笑对我们说:“这地方不错,我死以后也埋在这了,和你妈一起。”

父亲的晚年是幸福的,也许是命运之神在这个倔强而坚强的男人面前终于妥协了。母亲去世后,父亲被哥哥嫂子接去,在哥嫂家,父亲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悠闲的时光。姐姐们也隔三岔五地去看他,这段时间,侄子有了女儿,父亲四世同堂,他品味着天伦之乐,其乐融融。

但他还有故事,哥哥姐姐们曾经有一次集体“惹他生气”。70多岁的时候,他迷上了手工制作三轮车,自己买来废旧钢筋钢管,买来车圈车条,自己制作安装。做好之后骑上车满街溜达,有相中的他就卖掉,回来再做。哥哥姐姐觉得很不安全,就把他的车藏起来,这惹怒了父亲,像小孩子被抢走了玩具,他不吃不喝,又耍又闹,最后还是妥协了,不要车了,转而沉醉在他的“武侠世界”。

6年9月9日(丙戌年七月十七),父亲故去,年85岁。

在那片他曾看过的土地上,他和母亲,长眠于此。

(写于年父亲节06:03)

梦回故乡

后记:

这篇文,酝酿了九年。从6年父亲去世之后,总想为他写点什么,却迟迟无法落笔。我知道这是个追忆与泪水横飞的过程,正如当年的他不愿意回忆我的爷爷——每一段回忆,都是心头不想去触碰的最柔软之处。

但终有一天,我一定会彻夜不眠地写下“父亲”二字,就如儿时我患病发烧,父亲彻夜不眠的守护!

作为人子,这一生中,能为故去的父亲写一篇文章,这也许是我们唯一能为父亲做的有用之事,胜过烧多少黄纸,放多少哀嚎。父亲为我们做的太多太多,却从未曾想过要得到什么。这,也许就是亿万中国父亲的伟大之处。

父亲的一生是坎坷的,艰难的。命运和他从头到尾地开着大大小小的玩笑。但父亲笑到了最后,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。父亲一生,没有多么“高大上”的丰功伟绩,他只是不停地为了生存和家庭,拼死拼活。父亲的故事,也许感动不了别人,但只需要感动他自己的儿女,也就足够了。

父亲这一生,横跨中国近代几个时期。从民国到日占,从伪满到解放,从文革到改革开放。父亲亲眼目睹了这片土地如何从家园变成了废墟,又如何从焦土变成了花园。

父亲,只是一个普通人,但当历史的光芒投射到他的身上,他成了历史的亲历者和讲述人。

用父亲的那句话结尾吧:生活,还要继续。

老爸,早安。

—THEEND—

编辑:孟子

灼见

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

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

聚合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

w投稿:zhang

yah.nt

赞赏

长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
白癜风可以治的好吗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shuangliaozx.com/slsly/352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